【傷後最重要-不能動的運動】
幫小海豹實現了一個夢想
不能動的運動?
醫師你在唬爛我吧 🤔
聽起來像珍珠奶茶不加珍珠、拿鐵咖啡不加牛奶一樣
你確定你是醫師不是邪教領袖 🤔
骨關節疼痛若經由詳細分析,多具有以下特性:
✓ 有方向性(如彎腰就痛)
✓ 疼痛部位為受害者(如髖關節活動少,造成腰椎代償產生下背痛)
根據這些特性,我們在物理治療的療程中
可以設計出不動的運動
‼且排除掉需穩定固定(如骨折)及非開刀不可的問題(如嚴重神經壓迫)
這些運動,甚至在傷後就該馬上開始練
✏舉上述下背痛為例
我們需先評估疼痛的方向性:彎腰痛?背伸痛?旋轉痛?
接著找出鄰近的受限關節(所謂的加害者):髖屈不夠?胸椎彎曲不夠?胸椎旋轉不夠?
找出方向與加害者後,
在物理治療的運動治療中
就能設計出所謂的”不動的運動”
✔ 如髖屈不足造成的彎腰代償痛
訓練病患屈髖、但維持腰椎中立不彎曲(不動腰椎,動髖關節)
中間包含關節或肌肉緊繃限制的解除、大腦與肌肉的連結訓練、穩定肌群的訓練
📌 漸進訓練髖關節彎曲至日常或運動所需角度,如此才算完整的運動治療
不能動的運動除了能處理加害者外,
也能在急性期中達到止痛的效果,如彎腰就痛!
但還是仍需要刷牙洗臉穿鞋子等身體前彎的動作
藉由不動腰椎、動髖關節的治療性運動
▶ 能幫助病患避免疼痛的應付日常生活 ◀
撇除掉肌腱、韌帶、骨頭斷掉等需強力固定
或嚴重神經壓迫需開刀等情形
骨關節的疼痛
都應該透過專業人士評估,
安排適當的運動治療
1⃣ 可在急性期幫助止痛、以應付日常生活
2⃣ 漸進穩定受傷部位
3⃣ 同時處理加害者以治本避免復發
📝不動的運動
不是邪教、不是水果茶不加水果
倒比較像太陽餅沒有太陽(啥爛比喻)
是傷後銜接生活、運動的治療中
不可或缺的一環‼
#不能動的運動
#解離運動聽過沒有
#極致的動作控制
#動與不動都很講究
#不能動的運動不是讓你躺平當宅宅